首页 组工动态 组工信息 组工文件 基层党建 干部工作 人才工作 干部教育 老干部工作 党建频道
公告通知:
· 2016年度金乡县委组织部部门决算公开   · 中共中央关于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 2017 年金乡县委组织部部门预算   · 关于开展“最美村官”网络投票评选活动的公告   · 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暨农村发展带头人培训工作的通知   · 关于对2015年上半年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   · 关于统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和退休人员到村任职人员的通知   · 关于“七一”期间开展建国前老党员走访慰问和困难党员集中救助活动的通知   · 关于开展“史丹利杯”寻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动进社区宣传的通知   · 关于在全县开展“最美村官”评选活动的通知   · 关于进一步加强组工调研信息工作的通知   · 关于在县电视台开设“党委书记谈服务”专题栏目的通知   · 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活动日”制度的通知   · 关于开展第五批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 关于公布2015年全县组工人事干部培训班结业测试成绩的通知   · 关于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四风”问题意见建议的公开信   · 工资表样   · 县委组织部档案查借阅用表   · 因公出国用表   · 关于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公开信   · 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全部开通“12380”短信举报积极打造“四位一体”举报受理平台   · 山东省金乡县2013年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专业人才招聘简章   · 金乡县远教学习站点设备购置时间   · 关于做好全市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核实、统计上报工作的通知   · 关于组织填写全省党建电视频道(栏目)调查表和网上党性教育基地问卷调查表的通知   · 关于印发《金乡县2013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的通知   · 关于印发《中共金乡县委组织部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 关于组织开展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   · 2012年1-11月份各镇(街)组工信息宣传情况通报   · 关于收集全县科级干部有关信息的通知   · 2012年1-10月份各镇(街)组工信息宣传情况通报   · 关于组织学习“蒜都先锋杯”创先争优成果竞赛活动示范单位先进经验的通知   · 县直机关工委关于在机关党员中组织学习中组部“四谈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署名文章的通知   · 关于上报急需人才需求计划的通知   · 机关工委关于在县直机关党组织开展“蒜都先锋杯”创先争优成果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   · 中共金乡县委组织部致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一封信   · 县委县直机关工委关于清明节期间组织党员开展烈士纪念活动的通知   · 关于印发《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的通知   · 中共金乡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争做“四型”组工干部活动的意见   · 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 关于做好2011年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 金乡县2011年组织工作要点   · 中共金乡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县科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中开展争创“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   · 中共金乡县委关于开展向县公安局党委学习的决定   · 中共金乡县委关于表彰金乡街道党工委的通报   · 关于表彰组工调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 关于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的第四次通报   · 关于做好千名村级后备干部推选上报工作的通知   · 关于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的第三次通报   · 关于全县农村党员学习活动日制度落实情况的通报   · 关于对党员学习活动日制度贯彻落实情况检查的通知   · 关于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度情况的第一次通报   · 关于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的第二次通报   · 关于推荐全县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 中共金乡县委组织部关于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四项监督制度”专题学习的通知   · 中共金乡县委组织部关于面向全县组织人事干部开展征文活动的通知   · 中共金乡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   
?
首页 > 政策法规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发布日期:2015-07-1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县委组织部 字号:[ ]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四章 录用

第五章 考核

第六章 职务任免

第七章 职务升降

第八章 奖励

第九章 惩戒

第十章 培训

第十一章 交流与回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54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1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第二章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职务任免

第七章 职务升降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交流与回避

第十二章 工资福利保险

第十三章 辞职辞退

第十四章 退 

第十五章 申诉控告

第十六章 职位聘任

第十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用本法。

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五条 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六条 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第七条 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第八条 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第九条 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十一条 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年满十八周岁;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具有良好的品行;

()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 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

()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参加培训;

()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提出申诉和控告;

()申请辞职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

第十六条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第十七条 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本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 各机关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九条 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

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

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第四章 录用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规定录用公务员时,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

第二十二条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录用,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必要时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

第二十三条 报考公务员,除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曾被开除公职的;

()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 录用公务员,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二十六条 录用公务员,应当发布招考公告。招考公告应当载明招考的职位、名额、报考资格条件、报考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以及其他报考须知事项。

招录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便利公民报考。

第二十七条 招录机关根据报考资格条件对报考申请进行审查。报考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第二十八条 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置。

第二十九条 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确定考察人选,并对其进行报考资格复审、考察和体检。

体检的项目和标准根据职位要求确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条 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予以公示。

公示期满,中央一级招录机关将拟录用人员名单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地方各级招录机关将拟录用人员名单报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 录用特殊职位的公务员,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简化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办法。

第五章 考核

第三十三条 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三十四条 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三十五条 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

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六章 职务任免

第三十八条 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

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第三十九条 选任制公务员在选举结果生效时即任当选职务;任期届满不再连任,或者任期内辞职、被罢免、被撤职的,其所任职务即终止。

第四十条 委任制公务员遇有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职务发生变化、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职务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任免其职务。

第四十一条 公务员任职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七章 职务升降

第四十三条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和资格。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

第四十四条 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

()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公务员晋升非领导职务,参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十五条 机关内设机构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可以在本机关或者本系统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

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任职人选。

确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

第四十六条 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第八章 奖励

第四十八条 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公务员集体的奖励适用于按照编制序列设置的机构或者为完成专项任务组成的工作集体。

第四十九条 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

()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

()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有其他突出功绩的。

第五十条 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第五十一条 给予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奖励,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或者审批。

第五十二条 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奖励:

()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

()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

第九章 惩戒

第五十三条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

()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十一)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十二)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

(十三)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十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十六)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四条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十五条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五十六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五十七条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处分决定机关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五十八条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五十九条 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机关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第十章 培训

第六十条 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国家建立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机关根据需要也可以委托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公务员培训任务。

第六十一条 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初任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在任职前或者任职后一年内进行任职培训;对从事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应当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对全体公务员应当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其中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对后备领导人员的培训。

第六十二条 公务员的培训实行登记管理。

公务员参加培训的时间由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本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培训要求予以确定。

第十一章 交流与回避

第六十三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交流制度。

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

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第六十四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调任人选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不得有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调任机关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 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第六十五条 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对省部级正职以下的领导成员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转任。

对担任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有计划地在本机关内转任。

第六十六条 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

第六十七条 公务员应当服从机关的交流决定。

公务员本人申请交流的,按照管理权限审批。

第六十八条 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六十九条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条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涉及与本人有本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第七十一条 公务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其他人员可以向机关提供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

机关根据公务员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

第十二章 工资福利保险

第七十三条 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

国家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第七十四条 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

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公务员工资应当按时足额发放。

第七十五条 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

第七十六条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

第七十七条 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第七十八条 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

第十三章 辞职辞退

第八十条 公务员辞去公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审批,其中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九十日内予以审批。

第八十一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第八十二条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变动依照法律规定需要辞去现任职务的,应当履行辞职手续。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可以自愿提出辞去领导职务。

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第八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第八十五条 辞退公务员,按照管理权限决定。辞退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辞退的公务员。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第十四章 退休

第八十七条 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

第八十八条 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五章 申诉控告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处分;

()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降职;

()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免职;

()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第九十一条 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书后的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第九十二条 公务员申诉的受理机关审查认定人事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九十三条 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第十六章 职位聘任

第九十五条 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前款所列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实行聘任制。

第九十六条 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

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

第九十七条 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者解除。

聘任合同的签订、变更或者解除,应当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十八条 聘任合同应当具备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等条款。

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年至五年。聘任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为一个月至六个月。

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九十九条 机关依据本法和聘任合同对所聘公务员进行管理。

第一百条 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第十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一条 对有下列违反本法规定情形的,由县级以上领导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的;

()不按规定条件进行公务员奖惩、回避和办理退休的;

()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考核、奖惩的;

()违反国家规定,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的;

()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露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

()不按规定受理和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

()违反本法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一百零二条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有违反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其原所在机关的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该人员从业期间的违法所得,责令接收单位将该人员予以清退,并根据情节轻重,对接收单位处以被处罚人员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零三条 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十八章 附则

第一百零五条 本法所称领导成员,是指机关的领导人员,不包括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第一百零六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第一百零七条 本法自200611日起施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71023日批准、国务院1957102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199381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主办:中共金乡县委 金乡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 承办:金乡县网络宣传管理中心
鲁ICP备08102125号  联系电话:0537-8706166  电子邮箱:jx8706166@163.com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